香港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厦门   杭州   沈阳   成都   大连   郑州   美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新加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全国免费热线:4008-303-103
香港总部: 00852-2868-9200

公派赴美留学呈现三特点

分享到:
2014-08-04

公派赴美留学呈现三特点

  “不和世界最强大的美国建立人才交流,我们不可能走到世界前沿。从这个角度来讲,想提高就要和强手交往、合作,和美国的人才交流仍为我国人才培养重点”

  今年是中国公派留学生赴美国留学35周年。记者从国家留学基金委获悉,赴美留学始终处于中国留学事业的“龙头”位置。2013年在美留学人员总数突破20万人,在美中国留学生数量已连续12年排名第一。

  同时,美国也成为中国公派留学第一大目的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刘京辉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赴美留学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人员最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从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成立至2013年,我国共派出公派留学生11.9万人,其中约4.3万人赴美国,占总数的36%。从1978年首批52位赴美学者到如今的几万人,“留学之匙”打开了通往世界科技强国的大门。

  最早的李衍达、陈俊亮、柳百成、张楚汉、张恭庆和姜伯驹等6人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白春礼、周济、杨卫、庄松林、闵维方、王生洪等一批优秀的留美人陆续回国,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科技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当选院士中,有美国留学经历的有289人,占总人数的23.23%;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中有美国留学经历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7.26%。此外,我国“985”高校中有21位留美回国人员担任书记、校长;在“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有836人,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有489人,均排名第一。

  二是领域宽广,学科最尖端。国家留学基金委美洲大洋洲事务部主任董志学介绍说,国家公派留学赴美都是瞄准国家急需的世界前沿技术,如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生命、纳米和新材料等领域。当前我国与美国6所高校联合进行的执业兽医专业培养,学生学成后可以及时应对口蹄疫等大规模动物疫情处理及分析,不仅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更为我国动物出口贸易的检验检疫争夺了国际话语权。三是储备创新人才,公派留学形式多样。

  2007年开始,国家实施“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瞄准“世界一流大学,一流专业,一流导师”,着眼于未来20年内培养出一批能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骨干。

  此外,公派留学机构还与一些部委、企业如国家地震局、海洋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合作,加大了公派留学支持力度。新形势下中美人才交流新变化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等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同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会不断深化,需准确把握趋势动向,完善政策措施。

  首先,推进中美人才交流是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长期主导着国际科技人才交流活动。美国科技领域研究人员占全球总量的22%以上,位居世界第一,其科技人才质量公认世界第一。美国拥有全球种类最多、资助量最大的奖学金制度以确保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年均占全球30%以上的稳定研发投入以确保对科技领域研发人员的吸引力。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说:“想提高就要和强手交往、合作,和美国的人才交流仍为我国人才培养重点。”

  其次,中国已成为美国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在美国从事科技领域工作的非美国出生专业人才中,来自中国且接受过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达10%,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更高达22%。其中1989~2009年在美获得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中,中国留学生达到5.7万人,占全部外籍学生人数的1/4以上,这部分人才掌握着高端的技术,应使用好他们。第三,中国对在美科技人才吸引力增强,人才环流、回流趋势更加明显。2010年,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设立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创新之举。在这个机制框架内,中美双方分别提出了“三个一万”项目和“十万强计划”,这是目前双方政府主导的最大的互派学生学者项目。

  美国已连续6年成为来华留学生人数第二的国家。从“千人计划”网站公布的134位“千人计划”入选者简历看,具有在美工作和学习经历的入选者比例达73%。

  第四,美国对中国“接触+防范”政策或成常态。美国希望通过加强双方科技人才接触和交流,了解中国最新发展情况。同时,借助中国科研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某些领域研究,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又对合作设置了重重障碍。

  例如航天科技、产业核心技术等领域,仍被美方视为合作禁区,实施严格的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和相关的“视同出口”政策,给这些领域人才交流带来障碍。改变人才交流“逆差”亟需政策发力受访的相关人士认为,美国将长期保持人才净流入国地位,我国作为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宜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发达国家“人才套利”,并逐步改变中美人才交流“逆差”。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强化主渠道优势,发挥“蓄水池”作用,促进人才的有效利用与开发。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岑建君说,“人才流”带来的长期影响是文化的融合交流,“流出去的人达到一定程度,回来的人就会相应的多”。

  一部分学者虽没有回国,但积极参与“春晖计划”等重点项目,与国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促成了许多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赵元福说,将人才“蓄水池”建在美国,有利于我们掌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动态,参与国际竞争,“有了创新的输入,才有创新的话语权,才能发现问题和不足,这正是创新的源头”。

  ——完善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配套措施,打造“活水池”,让人才发挥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等表示,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注重模式、方法的同时,还要有开放的胸怀。建议人才政策更开放一些,如放宽出入境管理、在华永久居留的政策门槛,提高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海外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发挥双方人才交流与使用的主体作用。

  刘京辉等人建议,应打破当前留学人员和学者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要载体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局面,鼓励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请进来”和“走出去”,支持有关企业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实现人才就地使用。

  ——充分利用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解决实际问题。

  我方应加强文化交流与认知,鼓励科技企业赴美投资,促进中美在国际大科学、大工程上开展合作,逐步促使美方破除在人才交流上的制度障碍,实现互利共赢。

美亚置业集团